欢迎来到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研工部)网站!
国际法学
所属一级学科:法学
学科专业代码:030109
所在单位:国际法学院
导师组负责人:王瀚教授
学科专业简介
国际法学专业以国际法、涉外法和比较法为研究对象,培养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卓越涉外法律人才要求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政治立场,法治信仰坚定、法律职业伦理和职业道德优秀,法学专业基础扎实、通晓国际规则,法律实践能力与外语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开阔的国际化视野,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家对外开放的需要,能够参与我国涉外法律实务、维护国家利益。
指导教师
王瀚,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研究生导师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西北政法大学丝绸之路区域合作与发展法律研究院院长、国际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主持人。研究领域:比较国际私法、国际商事仲裁法、国际投资法、国际航空私法。代表作:《国际航空运输责任体制法律问题研究》(专著)、《论国际商事仲裁之非当地化理论》(论文)、《国际私法之程序法比较研究》(专著)等。
刘亚军,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丝绸之路区域合作与发展法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任中国国际私法学会理事,中国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国际法协会秘书长,西安市国际经济法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西安仲裁委员会仲裁员。研究领域:国际服务贸易救济、反倾销法、国际商事仲裁。代表作:《国际技术转让中的限制性商业惯例及其法律管制》(论文)、《进口国反倾销措施的成本分析》(英文论文)。
潘俊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院长、第七届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争端解决法律问题研究所所长,西安市法学会国际经济法研究会秘书长,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主持人。主要研究领域:国际法基本理论、国际争端解决法、海洋法。代表作:《和平解决领土与边界争端新模式探索》(英文专著)、《解析国际争端解决机制及其发展前景》(论文)。
吕江,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人。西北政法大学丝绸之路区域合作与发展法律研究院副院长,丝绸之路能源法研究所所长,西北政法大学长安青年学者,“一带一路”青年学术创新团队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国际法,国际能源法,气候变化法。代表作:《能源革命与制度建构:以欧美新能源立法的制度性设计为视角》(著作)、《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一种法律的语境范式》(著作)、《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涉外法治话语生成与实践逻辑:以“一带一路”倡议为视角》(论文)、《后疫情时代全球能源治理重构:挑战、反思与“一带一路”选择》(论文)、《“一带一路”能源合作(2013-2018)的制度建构:实践创新、现实挑战与中国选择》(论文)。
王泽林,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后,丝绸之路区域合作与发展法律研究院副院长、特聘研究员,海上丝绸之路法律与政策研究所所长,国际公法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外交部重大委托项目、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局以及其他部门委托的项目二十余项。主要研究领域:国际公法,国际海洋法和极地法律制度。代表作《北极航道法律地位研究》(专著),《极地科考与海洋科学研究问题》(专著),《北极航道加拿大法规汇编》(译著),均由“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和“‘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资助出版,其中《北极航道法律地位研究》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法学类三等奖。
张超汉,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博士后,西北政法大学“长安青年学者”,国家级智库-西北政法大学涉外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陕西省高层次人才计划特聘专家,陕西省国际法学科“三秦学者”创新团队骨干,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人。中国民航大学兼职教授,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国际私法、航空航天法、国际民事诉讼法。代表作:《国际航空产品责任研究》(专著)、《空间法专论》(译著)、《航空产品责任案件国际管辖权的确定:美国实践及启示》(论文)。研究成果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青年奖(国家级)、第八届钱端升法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张光,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院长、第七届校学术委员会委员、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研究中心副主任、陕西省国际法学科“三秦学者”创新团队骨干,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主持人。主要研究领域:国际法基本理论、国际投资法。代表作:《论国际投资仲裁中非投资义务的适用进路》(论文)、《论国际投资仲裁中投资者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论文)、《论国际投资协定的可持续发展型改革》(论文)、《双边投资条约的公益化革新》(论文)。
刘萍,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博士后,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北政法大学青年学术创新团队首席专家,陕西省中青年法学家,陕西高校人文社科青年英才,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主持人。主要研究领域:比较国际私法、国际航空法、海事国际私法。代表作:《无单放货中国际私法问题研究》(专著)、《国际航空排放全球机制的构建》(论文)。
孙尚鸿,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主持人。西北政法大学国际私法研究所所长、《法律科学》编辑、丝绸之路区域合作与法律研究院跨境电商政策与法律研究所所长,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主持人。主要研究领域:比较国际私法、国际民事诉讼法、跨境电子商务争端解决。代表作:《效果规则在美国网络案件管辖权领域的适用》(论文)、《国际民商事管辖权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论文)。
翁杰,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主持人。主要研究领域:国际私法基本理论、世界贸易组织法。代表作:《国际私法反致问题的诠释学解释》(论文)、《论涉外民事法律选择方法(模式)的范式转换》(论文)。
王秀英,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硕士,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主持人。主要研究领域:国际公法原理、国际海洋法。代表作:《海洋权益论——中日东海争议解决机制研究》(专著)、《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中的若干关键问题》(论文)。
赵恒宇,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硕士,国际私法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比较国际私法、国际民事诉讼法、专利法。代表作:《国际私法新探》(专著)、《医用基因技术实用性与可专利性探讨》(论文)。
师怡,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主持人。主要研究领域:国际经济法、国际航空法、海商法。代表作:《国际航空货运公约的冲突与协调》、《环境权、航权与国家主权:欧盟航空排放指令的合法性反思》。
白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法国巴黎第二大学法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竞争法、反垄断法理论与实践,国际贸易与投资法、国际商事仲裁。代表作:《美国反垄断法和欧盟竞争法平行论:理论与实践》(专著)、《美日轧钢反倾销案的分析》(论文)、《国际商事仲裁费用收费模式优劣比较与分析》(论文)。
张望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国际私法教研室副主任,陕西省航空法治现代化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中国国际私法学会理事、中国国际法学会会员、中国法学会航空法学研究会会员、执业律师(兼职)、西安仲裁委员会仲裁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台北大学访问学者;从事国际私法、国际航空法、国际商事仲裁法的教学和研究;主持教育部、中国法学会等省部级项目,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曾获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法治论坛优秀成果三等奖、第四届“法治陕西论坛”论文类一等奖等奖项。
马海涛,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主持人。西安市法学会国际经济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国际经济法教研室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国际贸易法、世界贸易组织法、英美合同法。代表作:《中国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研究》(专著)、《trips-plus视角下中国自贸区过境货物知识产权保护》(论文)、《论冲突法上的例外条款:表象、概念及特征》(论文)。
刘学文,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法学博士后,台湾东吴大学访问学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主持人。兼任西安仲裁委员会仲裁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西安市法学会自贸区仲裁研究会常务理事、2022年“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库专家”。主要研究领域:国际经济法、国际数字贸易法、国际农业法。荣获包括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在内的多个科研奖项。代表作:《国际农产品公平贸易法律治理研究》(专著)、《国际法语境中国家人格否认制度的理论构建》(论文)、《国际贸易救济中我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困境与突围》(论文)。
周亚光,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主持人。陕西省航空法治现代化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陕西省国际法学科“三秦学者”创新团队骨干。主要研究领域:国际航空法、国际私法、国际投资法。代表作:《美国航空运输协定的模式演进及我国的借鉴》(论文)、《国际民用航空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司法化改革论析》(论文)。
常虹,讲师,硕士生导师,厦门大学法学博士、德国特里尔大学法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国际法、海洋法。代表作:marine scientific research under the law of the sea: a view in the context of marine high-tech era (专著)。
王兆平,讲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博士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主持人。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国际公法教研室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国际公法、国际环境法、环境法基本理论。代表作:《气候正义下的国际碳排放权及其分配》(论文)、《国外碳标识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合作论文)。
李照东,讲师,硕士生导师,知识产权法博士、国际知识产权法博士后,兼任西北政法大学涉外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研究基地成员、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法治国家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陕西省首批知识产权海外维权专家、西安仲裁委知识产权仲裁院研究员。研究领域:知识产权法、国际知识产权法。代表作:《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研究》(专著)、《专利间接侵权制度多维度解读》(论文)。
刘冰,讲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代表作:《“一带一路”国际贸易便利化法律机制的现状、评价与发展路径》(论文)、《“一带一路”贸易便利化法律问题研究》(专著)。
张光耀,讲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国际能源法、国际法基本理论、国际海洋法等。代表作:《欧洲能源互联网法律与政策研究》(著作)、《欧盟可再生能源法律和政策现状及展望》(论文)、《<海洋法公约>的法律价值与实效分析》(论文)、《页岩气全球性开发涉及的国际法问题研究》(论文)。
张丝路,讲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国际航空法、海商法、国际私法。代表作:《陆空联运合同国际私法问题研究》(著作)、《长臂管辖效果辩正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国际商事合同法律选择条款适用范围研究》(论文)。
时杜娟,讲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兼职律师。主要研究方向:国际航空法、国际经济法、国际商事争端解决。代表作:《欧盟机场投资援助机制考察:规则理念与制度功能》、《欧盟机场运营援助制度现代化及其启示》。
严阳,讲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入选西北政法大学“长安青年学术骨干”,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人。研究领域:国际法基本理论。代表作:《作为国际法渊源权威文本的〈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论文)、《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背景下“国际法不确定性”对国际法教学的启示》(论文)、《“传播国际人道法”的规范阐释与机制完善》(论文)。
王阳,讲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海洋法、气候变化法、国际公法。代表作:《全球海洋治理法律问题研究》(专著)、《全球海洋治理:历史演进、理论基础与中国的应对》(论文)、《全球海洋治理视野下海洋气候变化的法律规制:现状、特征与前景》(论文)、《在稳定与公平之间:海平面上升对海洋边界的影响及其应对》(论文)。
上一篇:只有一篇
下一篇:只有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