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研工部)网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所属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科专业代码:030501
所在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导师组负责人:刘亚玲研究员
学科专业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本专业较为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体系,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并且强调这三个部分的统一性,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真谛,避免把这三个部分割裂的倾向,避免把任意一门学科当作纯学术研究的倾向,避免误读、误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本专业既要强化原典教学,着重加强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原著的教学,探讨每个概念和原理的来源、形成、演化和发展及其背景和条件,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又要研究前沿学科,突出专业方向,强调理论的价值和实用性,还要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本专业既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学术、学科、学问来研究,以理服人,追求科学性,又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意识形态和工具来研究,有其归宿,强调阶级性和价值取向。
培养目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宽广的知识面,熟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掌握现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前沿动态,能比较熟练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研究现实社会问题,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宣传组织和管理能力,能胜任高等院校、宣传部门、研究机构、新闻出版及企事业等单位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科研、宣传和党政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
⒈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教学、宣传和应用工作;遵纪守法,品德高尚。
⒉熟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熟悉本学科发展的学术成果和最新动态,了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当代社会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⒊具有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科研的能力和研究成果;具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能力、技巧和经验;具有公务员、行政人员、理论宣传人员等所应掌握的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经验。
⒋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熟练地运用所学外国语阅读本专业文献、进行论文写作和学术交流;具有熟练的电脑操作能力,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能熟练地掌握和应用网络技术。
⒌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加强道德修养,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尊重师长,团结同学。
⒍在校脱产学习3年,能认真刻苦学习,各门课程考试成绩合格,通过毕业论文答辩。
主要研究方向
⒈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研究(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研究;当代国外社会思潮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
⒉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发展研究(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前沿问题专题研究)。
⒊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研究;
⒋马克思主义政治法律思想与当代中国政治法治建设研究。
指导教师
刘亚玲,女,研究员,硕士,马克思主义原理专业导师组组长。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基层文化治理。在加拿大《文化中国》及cssci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并完成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础研究》、一般项目《陕西乡村公共文化治理创新机制与实践路径研究》各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文化部、陕西省社科基金等纵向课题7项。主持并参与政府委托横向课题多项。多次荣获陕西省教育厅、西安市政府优秀科研成果奖。 2022年获得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段志平,女,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哲学、政治哲学、价值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近年来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法学视域下的马歇尔·福柯思想》,发表于《兰州学刊》2012年第四期;《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起点—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发表于《河北学刊》2012年第四期;《关于马歇尔·福柯法学思想的概述》,发表于《理论界》2012年第七期;《马克思现代性批判之生存论解读》,发表于《长江大学学报》2012年第八期;《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发表于《理论探索》2012年第三期;专著一部:《中国公司诉讼制度研究》;合著一部:《大学生法律问题研究》。
高海艳,女,博士,博士后,副教授。主要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完成省部级课题2项,参与省级课题1项,出版专著一本,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余篇。
王轩,哲学博士,讲师,中国价值哲学学会理事,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文化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已出版专著《精神生活的治理逻辑——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中国文化价值研究》《生存安全性的文化价值逻辑》《生存安全性抑或安全性生存——马克思人学价值论的视野》三部,发表《精神生活治理逻辑的价值实践》《精神生活自我治理的价值范式与逻辑规制》《现代性风险社会的治理逻辑与“生存安全性”的价值实践》等cssci专业学术论文10多篇。
胡捷,男,陕西西安人,中共党员,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共党史、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军21年,现任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加入西北政法大学3年以来,共主持课题1项,参研项目3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8篇,获2020年陕西省高校“思政大练兵”活动“思政课教学标兵”称号。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所属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科专业代码:030502
所在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导师组负责人:陈春会教授
学科专业简介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本专业以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的结合上,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及其内在统一性,凸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的历史发展和当代意义,是由马克思主义通史、马克思主义国别史、马克思主义发展阶段史、马克思主义专题史、马克思主义传播史、马克思主义文献学等研究领域组成的一个具有丰富内容的学科体系。
专业研究方向和研究特色包括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发展。
本学科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熟悉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和相关基础知识,能够了解本专业最新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胜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理论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建工作和理论宣传工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门人才。
指导教师
陈春会,女,博士,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委,陕西省民革理论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党史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孔子学会理事,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导师组组长。主要从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思想文化等的教学研究。完成学术专著 1 部,参与撰写著作 8 部,发表论文 50 余篇,其中 cssci 来源期刊十几篇。主持省部级课题 5 项,参加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基地项目 3 项。主要完成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分课题研究成果《中国古代各朝代绩效考评的思想、制度和实践》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批示,另一个研究成果得到省委书记、省长批示。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集体)、陕西省“陕西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二等奖、中国政治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等。代表作有:《前诸子时代的思想学说》(专著),《论“中国梦”的世界价值》(论文),《新时代文化自信理论的形成和意义》《墨子“天鬼”学说的工具理性本质辨析》(论文)等,开设的研究生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专题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
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形成和意义》、《墨子“天鬼”学说的工具理性本质辨析》(论文)等,开设的研究生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专题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
刘艳萍,女,副教授、博士,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导师组副组长,美国东田纳西州立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党史研究,主持参与《延安时期党的理论工作者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研究》、《民生视阈下陕甘宁边区社会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经验研究》、《陕甘宁边区民生建设的基本经验研究》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基金项目研究。陕甘宁边区民族区域自治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近年来主要致力于研究延安时期民族关系的研究,并在《毛泽东思想研究》《贵州民族研究》《学术探索》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赵琳,男,历史学博士,讲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硕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兼支部书记。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相关教学研究工作。参与、主持省部级、学校多项科研、教改课题,出版专著一部、发表核心论文在内各类文章数十篇,先后获得陕西省高校思政课教案评比三等奖、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以及首届西北政法大学“最受学生喜欢的老师”、思政课大练兵标兵、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等奖项、荣誉。
梁丹丹,女,博士,讲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硕士生导师,院长助理。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主持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陕西省教育厅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项目近10项,参与省级精品课程与省级一流课程各1项。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理论导刊》《中国社会科学报》《重庆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公开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网等网站全文转载。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在国家级、省级出版社合作出版著作5部,含教材1部。论文多次荣获陕西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一等奖,获厅局级奖励1项。
刘锦权,男,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硕士生导师,在南大核心期刊如《学习与实践》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另有数十篇论文分别在《唐都学刊》等期刊公开发表。有些论文被新华文摘引用或者转发,如《熊十力“体用不二”论新探》被《新华文摘》2018年第1 期“报刊文章篇目辑览”栏目收录。参编教材一部,出版专著一部。参与、主持省部级课题、学校教改课题多项。在教学过程中被学生评为最受欢迎的老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所属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科专业代码:030503
所在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导师组负责人:刘进田教授
学科专业简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六个二级学科中居于中心地位,属法学门类。本专业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为重点,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丰富实践主要开展三大方面研究: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及其基本经验、基本规律;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阶段的理论成果及其相互关系;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当代中国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保障、党的建设等。
研究特色和研究方向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发展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价值观建设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本学科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熟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主要文献,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和相关基础知识,能够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恪守学术规范且具有相应的学术研究能力,能胜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理论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建工作和理论宣传工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门人才。
指导教师
刘进田,男,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导师组组长,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首席专家,文化与价值哲学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西北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第十一届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四个一批”人才,全国价值哲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西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副主席,陕西省社科联常委,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副会长,西安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陕西省辩证唯物主义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西安市雁塔区政协常委,《西北人文科学评论》主编,《陕西九三》主编,西安市社会科学院特邀研究员,福建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人文学研究所特邀研究员,西南政法大学兼职教授。陕西省委讲师团特聘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价值哲学。代表作有:《文化哲学导论》;《人本价值与公共秩序》;《心灵的寻索》;《马克思主义哲学讲堂录》;《法律文化导论》;《法律文化与法制现代化》;《谭嗣同箴言录》。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180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获省部级科研奖6项。
李云,女,教授、博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导师组副组长,西北政法大学“教学名师”,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农村社会发展理论的教学与研究。主持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对农村扶贫的全面领导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建国以来党的农村社会政策变迁研究》,以及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陕西省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研究。参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般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完成学术专著1部,参与撰写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理论文章40余篇,其中《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政党认同心理的新变动》等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荣获陕西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西北政法大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以及西北政法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等各1项。
魏奇,男,三级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带头人,陕西省高校教学名师、陕西省三五人才、陕西省优秀教师、陕西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西安市劳动模范、西安市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逻辑学会副会长,陕西毛哲学会理事,西安市哲学学会理事,陕西省督学,陕西省基础教育教指委委员、思政专委会副主任委员,西安市语言文字委员会特聘专家。研究特长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思维、高教管理、文化创意。主持省部级科学研究、教学改革课题8项;发表了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主编教材3部;获得了2011年、2013年、2015年和2019年度陕西省人民政府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和一等奖各两次;著作和论文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两次、西安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两次。先后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思维训练》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融德育教育、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创新教育于一体,被媒体誉为“最棒的教授”,“党史宣讲艺术家”。接受光明日报、半月谈、中国青年报等媒体采访50余次。
徐子棉,女,副教授,博士,陕西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理事,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出版专著3部,主持国家留学基金委课题、省部级课题等7项,专著《当代中国现代化从中断到全面启动的社会动因研究》荣获陕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荣获陕西高校思政课“大练兵”“教学能手”称号、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界第十二届学术年汇一等奖、陕西省教育工委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征文优秀奖、certificate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for teaching talks等。代表作有:《全球治理与全面深化改革机制的模式构建研究》;《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互构的基本要素》;《论现代法治禀赋国家治理的核心要素》;《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特征》;《基于慕课的学校间课程共享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赵金莎,女,副教授,博士,军队自主择业干部。陕西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会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荣获陕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练兵”“标兵”荣誉称号,荣获西北政法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西北政法大学“优秀党支部书记”荣誉称号。主持并参与省级科研课题2项。完成学术专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并在《光明日报》《军队政工理论研究》《国防大学学报》《政工导刊》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与编写教材及专著8部。主讲课程为《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发展理论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价值观研究》等。
岳国芳,女,副教授,博士,陕西省中共党史学会理事,陕西省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理事,陕甘宁边区研究会理事,陕西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陕甘宁边区法制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研究)成员,西北政法大学“长安青年学术骨干”。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乡村治理、中共党史、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研究。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群团组织建设经验及其当代启示研究》,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法治文化建设及其经验启示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项,厅局级以上项目三项。出版学术专著两部,其中《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社会文化变迁研究》一书,荣获2021年第三十一届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在《兰州大学学报》《东岳论丛》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获陕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陕西省高校“思政课大练兵”教学标兵称号、西北政法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思想政治教育
所属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科专业代码:030505
所在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导师组负责人:马朝琦教授
学科专业简介
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本专业主要研究社会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规律,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本专业研究的基本内容有四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以及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已形成三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二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三是廉洁文化与廉政建设研究。
本专业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导向和道德人格培育、提升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培养原则,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具备坚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及较强的分析和解决思想政治工作实际问题能力的专门人才,能够胜任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其它社会团体的理论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党建实务及思政课教学工作。
指导教师
马朝琦,男,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思想政治教育导师组组长。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陕西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人才,兼任全国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廉政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是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延安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与党的建设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研究”(2022年立项);主持国家重大项目子课题3项,即“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编年史”(2020年立项)、“推动陕西追赶超越发展的精神动力研究——从延安精神到西迁精神”(2020年立项)、“加强党性修养与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2019年完成);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廉政建设研究”(2019年结项);主持3项省级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主编或副主编学术著作4部,参编学术著作3部。在《光明日报》《求索》《社会科学家》《西北大学学报》等重要期刊公开发表专业论文40余篇。主编或参编的学术著作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20年)、第五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优秀教材、陕西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各1项。
宋觉,男,三级研究员,西北政法大学原党委书记,《西北高等教育评论》主编,“社会政策与社会舆情评价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高等教育管理、高校党的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公开发表《宗教观念的思维演程》《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价值取向与实现路径》《我国大学自治的理性诉求》等学术论文40多篇,出版《延安精神导论》《高校党课教程》《高等学校领导干部依法治校读本》等著作教材10部,主持完成陕西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12项课题。
高静,女,副教授,博士,思想政治教育导师组副组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共产党建设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项目1项、国家民委项目1项,主持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西安市社科规划基金项目4项,荣获西安市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得省委宣传部、统战部、高教工委等部门科研奖励5项。代表作有:《领导形象的建构与塑造》(专著);《领导魅力探微——对个性化执政现象的理性透视》《论信息时代党的舆论影响能力》《新媒体传播视阈下实现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时代逻辑与策略转型》《十八大以来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战略思想探析》。
雷玉翠,女,教授,哲学硕士。中国人学学会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陕西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委员会顾问。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应用,研究领域集中在人学、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先后在《甘肃社会科学》、《西安交通大学学报》、《人文杂志》、《理论导刊》、《唐都学刊》等刊物发表文章40余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1篇。主持省级项目3项,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横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省部级等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1部、学校规划教材1部,先后获得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的二、三等奖和优秀奖,陕西省哲学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代表作有《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初探》(著作)、《论人的发展和人的价值实现的基本规定》、《论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二题》、《论人的发展与人的价值实现统一的意义》、《政治理论课的情感教学刍议》等。
刘驰,男,教授,硕士。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长期从事党史和党内法规研究,现为团省委青年讲师团讲师。主持陕西高校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1项,省社科基金项目、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项目等厅局级以上课题多项。在《中国出版》《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发表论文曾获得第十八届全国高校青年德育工作者论坛一等奖。
李贵,男,副教授,双学士。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理事,2013年国家社科研究课题“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形成与道德养成的影响研究”主持人。先后参与教育部课题、主持并完成省社科规划项目、厅局级项目和校级教改项目十余项。主要研究领域为公民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教育研究》《当代青年研究》《学术探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等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论文近50篇,代表作有:《校园文化与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大众文化对大学生道德养成的影响与对策》《公民教育视阈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鲁洋,女,副教授、博士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兼任西北政法大学廉政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市未央区“营商智库”专家、陕西省廉政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陕西省法学会党内法规研究会副秘书长、陕西高校德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等,研究专长为廉政理论与制度建设、党史党建、延安精神等。
曾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撰写的研究报告入编《中国反腐倡廉建设报告》蓝皮书,受到中央纪委、监察部和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曾应邀参加在澳大利亚、新西兰举办的国际学术论坛,并做主题发言。主持并完成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1项为优秀)、陕西省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1项、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校级专项项目1项、校级教学改革重点课题1项、研究生教学改革课题1项等;参与国家、教育部重大课题2项,国家、省部级一般课题20余项。出版个人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核心11篇),在中国社会科学报、陕西日报、当代陕西、学习强国、中国社会科学网、人民论坛网等发表理论宣传文章多篇。曾获陕西省廉政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西北政法大学2022年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陕西省廉政文化研究会征文一等奖、陕西省“清风伴我行”演讲比赛三等奖及优秀稿件奖、陕西省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优秀奖等。所主讲的1门课程被纳入陕西省纪检监察干部全员培训课程目录,1门课程被推荐为全省干部教育培训三星级课程。曾获西北政法大学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代表作有:《马克思廉价政府理论及其时代价值》《外部环境因素对反腐败战略制定的影响》《牢记初心使命 培厚良好政治生态土壤》《延安时期党性教育的借鉴意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的实践及其经验》《延安整风视域下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研究》《例析思政课课堂教学创新的有效实施策略》等。
孟鸿,女,副教授,博士。陕西省廉政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西北政法大学廉政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2022年度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教学能手,北京大学2014至2015年度优秀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近年来主持并完成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西安市社科基金项目2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国家级、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20余篇。论文先后多次在省纪委、省社科联、省教工委等部门组织的征文活动中获奖。代表作有:《新时期大学生廉洁品德教育研究》(专著);《传统廉政文化对执政能力的启示价值》《大学生廉洁观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以西安部分高校为例》《我国廉政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探讨》等。
何彦新,男,副教授,博士。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主要讲授《思想道德与法治》《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等课程,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持参与两项省级科研项目,近几年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中国青年研究》《人民论坛》等刊物发表十多篇论文。
汪小宁,女,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党建研究。主持完成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基层党建与乡村社会治理的融合机制研究》,在《宁夏社会科学》、《甘肃理论学刊》、《甘肃社会科学》、《学海》等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1部。专著《陕甘宁边区社会建设》获陕西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青年奖、2017年度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论文《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村社会调查:史实与启示》一文荣获2021年度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李伟弟,男,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安全、延安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与党的建设研究等,主持完成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人文专项研究课题、西安市社科规划基金课题等课题6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完成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陕西省思想政治工作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等各类课题20余项。近年来,先后在《人民论坛》《黑龙江高教研究》《人民法院报》等各类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
上一篇:只有一篇
下一篇:只有一篇